潮新闻客户端 杨新元
一
历史不忍细看。
因为,写在纸上的历史,不过是代表了作者个人的某些观点。而在真实的历史中,事实可能完全不一样。
比如,对刘备的儿子刘禅这个人物的评价,我们习惯一直沿袭《三国演义》的描述:刘禅是一个䊵袴子弟,整天只晓得吃喝玩乐,不干正事,是扶不起的阿斗。
其实,真实的刘禅,并不是书中描绘的䊵袴子弟,而是一个能独当一面、善于决策的人才。“扶不起的阿斗”,其实是一个被曲解千年的务实君主。
展开剩余78%资料图。AI生成。
二
公元234年,诸葛亮在五丈原病逝。
当时,所有人都认为刘禅是“扶不起的阿斗”,对他接班能否治理好蜀国心存疑虑。可一年后,人们才发现,刘禅的治国手段十分高明,不禁对他另眼相看。
公元223年,刘备去世,刘禅继位。
然而刘禅却没有大权,因为“政事无巨细,咸决于亮”。换句话说,诸葛亮似乎才是蜀汉真正的主人。
有人认为刘禅是“扶不起的阿斗”,毕竟刘备去世后,刘禅竟没有亲自掌权的欲望,他完全信任诸葛亮。最终诸葛亮也是为了蜀汉,鞠躬尽瘁死而后已,累倒在了五丈原。
刘禅自从继位后,共当了40年皇帝,其中有28年是亲政,独掌大权。从这28年里其实可以看出,刘禅并不是真的扶不起,而是没有机会展示。在诸葛亮去世后,刘禅大展身手,当机立断连杀了3位重臣,维护皇上的权威。
据《三国志》记载,刘禅因为一个女人杀了高官刘琰。
这个女人是刘琰老婆。公元234年,刘琰妻子胡氏进宫贺春,被太后留在宫中一个月,回到家后,刘琰认为是刘禅留下了她,不仅抽打胡氏,还将其休弃赶出家门。这件事对刘禅影响很大。后来刘琰入狱,被杀。刘琰是蜀汉的元老级大臣,地位仅次于诸葛亮。刘禅果断杀掉刘琰,让谣言戛然而止。可见,刘禅是处事果断的人。
第二位是李邈,此人是丞相参军。诸葛亮去世后,刘禅为其举行了三天的哀悼仪式。在仪式上,有人提议为诸葛亮建庙,但被刘禅拒绝了。
李邈以为刘禅不喜欢诸葛亮,于是上书《丞相亮卒上书》,大致内容是说自己早就不满诸葛亮功高震主,如今诸葛亮身死,西部边疆战事可以停止,人们应该庆祝。刘禅看后大怒,直接将李邈关进牢狱并处死。
李邈该死是因为他的行径暴露出他是一个小人。他前恭后倨的虚伪表现,让刘禅觉得这个人极不可靠,留着就是祸害。
刘禅虽然可能有一点点不喜欢诸葛亮(他事必躬亲,不让刘禅有一点处事权),但是刘禅知道,这江山都是诸葛亮打下来的。而诸葛亮曾经有恩于李邈,李邈现在却落井下石,这是非常小人的做法,让刘禅很不喜欢。因此刘禅二话不说将其处死。
第三位就是杨仪。当时诸葛亮去世,杨仪和魏延班师回朝,路途中杨仪诛杀了魏延。杨仪认为自己有功可以做丞相,但没想到竟退居二线。之后杨仪就心生怨恨,还说出了这样一句话:“以前丞相去世时,我如果举兵前就魏氏,今日处世怎么会落得这种田地。”这句话被刘禅知道了,刘禅直接将杨仪废为平民。结果杨仪竟又上书诽谤,刘禅大怒,派人捉拿。杨仪最终畏罪自杀。
三
当然,刘禅的能干不仅体现在他的果断杀伐之中。
刘禅登基时,蜀汉江山已是风雨飘摇。国土不及曹魏的五分之一,人口、资源捉襟见肘。先主刘备夷陵一役,将蜀汉本就微薄的精锐力量消耗殆尽,留给刘禅的就是一个难以收拾的残局。诸葛亮在世时,他看似无所作为,其实是无为而治。诸葛亮去世后,他巧妙废除丞相之位,将权力分散于蒋琬、费祎等人,避免权臣再现,维持了蜀汉政权结构的稳定运转。
更为不易的是,刘禅在危亡时刻的另一种担当。当邓艾奇兵如神兵天降,直抵成都城下,蜀汉社稷已无可挽回时,他选择了献城投降,避免了一场玉石俱焚的悲剧。刘禅的投降,与其说是懦弱,不如说是对百姓生命的悲悯担当。这是乱世中一种务实而又沉痛的止损选择。
历史的评说,向来偏爱金戈铁马、气呑万里的豪杰,而忽视了那些在重压之下沉默维持,于无声处艰难求存的角色。刘禅的“弱”,不是昏聩无能,而是在巨大历史铁轮碾压下无奈与务实的生存策略。当我们剥去“扶不起”的刻板标签,或许能看到这位末代君主在龙椅上的真实身影:一个被天命所困,在绝境中竭力平衡的务实生存者。
四
历史不忍细看。
很多时候,我们看到对一个历史人物的评价,就按书上或者某些资料的记载,对这个人物下了定论。
其实,在历史上真实的事实并非如此。或者神化了,或者贬低了。就像“扶不起的阿斗”一样,叫了一千多年。其实,他是一个有担当、有智谋、忍辱负重的末代君主。
书上得来终觉浅。“扶不起的阿斗”告诉我们,评价一个人,我们决不能偏听偏信某个人的一家之言,而是要听听、看看、再想想,这个人到底如何。这,大概是“扶不起的阿斗”给我们的启迪。
作者简介:杨新元,中国作协会员,浙江日报高级记者。
发布于:浙江省